主题 : T·S·艾略特
级别: 模拟专家
UID: 176
精华: 0
发帖: 388
威望: 0 星
金钱: 2668 浮游币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78 点
人气: 0 点
在线时间: 24(时)
注册时间: 2004-03-25
最后登录: 2024-08-06
楼主  发表于: 2004-04-08 19:00

T·S·艾略特

            T·S·艾略特
user posted image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于1888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办者,父亲是砖瓦商,母亲夏洛蒂·斯特恩斯是位诗人。

  1906年,艾略特进入了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的反浪漫主义观点影响很深。

  1910年,艾略特去波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和马拉美等作家的象征派诗歌。

  1911年,艾略特又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1914年去德国求学,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辍。

  1915年开始定居英国伦敦,在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并在海格特学校教拉丁文和法文。

  1917年至1925年,艾略特在劳埃德银行供职。

  他还曾于1917年至1919年担任杂志《自我中心者》的助理编辑。

  1922年创办颇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一直到1939年。

  1927年,艾略特放弃美国国藉,加入英国国藉,并参加英国国教会。

  艾略特还从二十提供开始,曾长期担任费柏出版公司董事,直到1965年1月4日逝世为止。

  从1909年艾略特发表诗歌开始,一直到1927年,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诗大多收集在《一九○九—一九二五年诗集》(1925)中。其中包括他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1919年与1920年出版的两部短诗集和长诗《荒原》(1922)等诗作。

  艾略特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英国詹姆士一世时期的剧作家和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影响,打破了欧美诗歌的传统手法,抛弃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和直抒胸臆的写法,他强调要通过“客观对应物”,用象征和暗示的方法来反映情绪。他的诗意象清晰、准确,语言口语化,富有韵味。

  艾略特这一时期的诗作,通过新的艺术表现方法,相当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美上流社会人物的精神空虚和悲观失望的情绪。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表现了一个青年男子普鲁弗洛克在求爱中矛盾心理,他想去求爱,但又不敢向女人吐露心曲。他不仅缺乏勇敢,而且怀疑人世爱情的价值。诗篇用自嘲的写法,引用大量的典故,运用新奇的比喻和多种对照,反映了上流社会中的一个庸碌青年的精神面貌。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是《荒原》。《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划时代的作品。作者在《荒原》中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干涸得像一片“荒原”。《荒原》共五章,分别为《死者的葬仪》、《对奕》、《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荒原》集艾略特这一时期艺术技巧的大成。作者以鲜明的形象,通过暗示、象征和自由联想,构成了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成功地表现了主题。全诗很少用韵,大多数是有节奏的自由体诗,语言变化万千,除英语外,还直接援引了德、法、西、希腊、拉丁和梵文六种文学,把名字大作、里巷歌谣、历史掌故融合一体,不仅使诗篇五彩缤纷,而且还带上异国情调和盎然的生活情趣。《荒原》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诗歌技巧的限制,而且还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1927年以后,艾略特的诗歌创作进入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带有更多的宗教色彩。作者无法摆脱社会矛盾,企图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

  艾略特这一时期的诗,在内容上大多是消极的,但在艺术上又有新的特点:诗歌结构严密,暗喻虽复杂,但不故意惊人,具有冥幻、自然、和谐的诗歌风格。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长诗《四个四重奏》。《四个四重奏》写于1935年至1941年。作者借用英国一座乡间住宅玫瑰园遗址“诺顿”,艾略特祖先在英国居住过的村庄“东科克”,美国马萨诸塞州海边一组礁石“萨尔维奇斯”和十七世纪英国一座教堂“小吉丁”为题,组成一组哲学宗教性长诗,表现了人类历史周而复始,绕着天主的意志循环不已的思想,并宣扬基督教的服从精神。长诗在艺术技巧上比《荒原》有进一步发展,文字更自然流畅,语言节奏性更强,被认为是艾略特的登峰造极之作。

  艾略特在二十年代开始写剧本。他的剧作差不多都与宗教主题有关。

  1934年上演的《磐石》,宣扬教会过去和现在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它最后必然取得胜利。

  1935年发表的《大教堂谋杀案》,是艾略特最著名的一部诗剧。写十二世纪英国主教托马斯·贝克特与国王亨利二世的矛盾。作者着力宣扬为教义而献身,认为“受苦即是行动”、“行动和受苦都是天主意志”。

  艾略特五十年代写的剧本,在艺术上有新的发展。如《鸡尾酒会》、《机要秘书》和《政界元老》,将“宗教主题变成一种高超的现代社会滑稽剧”,取得很大的成功。

  艾略特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早在1915年就开始写文学评论。

  1920年出版第一本文学论文集《圣林》,以后又编了《论文选集》(1932年出版,1951年修订)和《古今论文集》(1936)等。他的紧重要的批评著作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玄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和《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1932?933)等。

  艾略特的文艺批评是一个实践中的诗人的批评。他的文艺理论是很丰富的,最突出的是“非人格化”的理论。艾略特认为诗歌不能当作主观的自我表现,他说:“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避却情感,诗不是表达个性,而是避却个性。”因为在他看来,作品与作家无关,作品只是客观的象征物。他认为诗人的感情要想进入作品,必须要经过一番转化,转化为非人格的东西,也就是要脱离自己的人格,转化为普遍性的艺术性情绪。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更接近于科学。要做到这种“转化”,艾略特认为这需要有高度的艺术表现技巧。为此他提出了一条“客观对应物”表现情绪的创作方法,也就是把客观事物,如各种事件、情景、掌故和引语,搭配成一幅图案来间接暗示或象征某种情绪,造成某种艺术效果。

  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论,为英美新批评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也被欧美许多现代作家所接受和运用。它对丰富西方的文艺理论和诗歌的表现方法,有一定的贡献,但它偏重技巧,因而形式主义倾向也比较明显。

  1948年,艾略特“因为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user posted image
  艾艾略特从1909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诗集》(1919)、《荒原》(1922)、《艾略特诗集》(1909-2925)、《东方贤人之旅》(1927)、《灰色的星期三》(1930)、《诗选》(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3)等。其中,《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荒原》产生于创作中期,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四个四重奏》是晚期诗歌的代表作。
  30年代以后,艾略特以主要精力从事诗剧创作。主要作品有《大教堂凶杀案》(1935)、《合家团圆》(1539)、《鸡尾酒会》(1950)、《机要秘书》(1954)、《政界元老》(1959)。
  艾略特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论著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论玄文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诗与批评的效用》(1933)等。
+++++++++++++++++++++++++++++++++++++++++++++++++++
http://av.ewen.cc/books/zuozhejj.asp?autho...39;w00857')
  艾略特(1888一1965),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现代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先驱。
  艾略特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祖父曾创建了华盛顿大学;父亲是个殷实的商人,母亲亦出生于名门望族,曾从事诗歌创作。七八岁时,他进了一所地方学校。1898年秋又转到史密斯学院;他在这里学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德文、英文和远古史,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同时还主编《火旁》杂志,毕业时获得了拉丁文学奖。1906年6月;他进入哈佛大学专修哲学,同时还选修了英、法、德及古希腊各国文学以及中世纪历史、比较文学、东方哲学与宗教等,他的老师中有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欧文,巴比特和美学家桑塔那那。这期间,他开始了诗歌创作。1908年,他阅读了《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一书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拉福格的诗歌。
  1910年,他前往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参加了柏格森的讲座。第二年十月,他重回哈佛攻读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的哲学。1914年,他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去德国。不久,他又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经验和知识的目的:布拉德雷的哲学》。1915年,他和埃兹拉*庞德相遇,庞德力促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现代诗的主要阵地《诗刊》上发表。这一年他和有些神经质的英国姑娘维芬结了婚。为了生计他只得到一家中学任教,年薪仅140英镑。1917年,他在罗厄茨银行找到了工作,不久又在《利己主义者》杂志做编辑, 1919年,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圣林》出版。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待到瑞士疗养。在疗养院里,他完成了《荒原》。他将诗稿给了庞德,庞德意识到,这是一部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风格上都非同凡响的诗篇,但他发现诗歌大长,便删去一半的内容,并力促其在《准则》杂志上发表。《荒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尤其在青年人当中。《荒原》发表的一年亦正是乔伊斯发表《尤利西斯》的一年,它们构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双峰顶峙。这一年艾略特出任了《准则》杂志的主编。

  1924年艾略特创作了《空心人》。1925年,他的《诗集1909一1925》出版。同年,他又做了费伯与费伯出版公司的编辑,从此便一直在这里工作。1926年1月至3月;他在剑桥大学开设了克拉克讲座;其题目是《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1927年6月:他加入了英国国教,11月加入英国国籍。后来他在文论集《为朗斯洛.安德鲁斯而作》中自称是”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党,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艾略特的皈依宗教成了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1930年,他写了宗教诗《灰星期三》。l932年、他和已经完全精神分裂的维芬分居,以后维芬则被送进了精神病院。1934年,他创作了戏剧诗《岩石》,又出版了论文集《怪神之后》,并开始创作《四个四重奏》。1935年,他创作了戏剧诗的代表作《大教堂谋杀案》,该剧一公演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38年初,他的另一部戏剧诗《合家团聚》完成,不久又发表了两部作品集:《古今论文集》和《诗集1090一1935》,诗集收入了首次发表的《燃烧的诺顿》。战争期间,除担任防空监视工作外,他把相当一部分时间投入到《四个四重奏》的创作之中。1940年他发表《东库克》,1941年发表《干赛尔维其斯》,1942年《小吉丁》完成。这样,诗人这部晚期诗歌中的代表作便终于把其一生的诗艺探索推向了极致。大战结束前。艾略特对未来极为悲观;但是当庞德固战时在罗马电台对罗斯福、丘吉尔和犹大人进行恶毒攻击而被美军逮捕的时候,他却对其表示了绝对的忠诚。1947年初,维芬出人意外地去世了。 1948年12月,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由于他”在现代诗歌中作为一个先驱所取得的杰出的成就“。这一年他还发表了《文化定义随笔》。 50年代后,艾略特则很少从事诗歌创作,而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诗剧的写作,1950年,他发表了诗剧《鸡尾酒会》,1954年发表《机要秘书》。1957年初,他和已经做了他8年秘书的瓦莱莉,弗莱彻结了婚。 1959年,他完成了《政界元老》。60年代,由于身体原因,他除了到各地访问并发表演讲外,已很少写作。1965年1月4日,艾略特在伦敦溘然长逝。




级别: 模拟菜鸟
UID: 623
精华: 0
发帖: 150
威望: 0 星
金钱: 2625 浮游币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人气: 0 点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4-03-27
最后登录: 2004-08-17
沙发  发表于: 2004-04-08 19:45

班上看<猫>时,直想睡觉
有没有<巴圣院>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