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omaiiori |
2008-09-28 14:31 |
新华网记者妙笔生花 神七未射已走三十圈
登陆新华网某页面,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9/25/content_10107048.htm (已被删除),不由的赞叹道:多么生动的报导啊,新华网记者真不愧是妙笔生花。 毛主席说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怎么创造条件?新华网记者吴登峰、梅世雄、王玉山在9月25日为27日所做的联合报导是最近时间内发生的最典型范例。 题目就很美, 《 太平洋上夜未眠,神七飞船第30圈控测记 》 ,报道开篇写道: 新华网远望一号27日电(记者吴登峰、梅世雄、王玉山
) 怎么远望的呢? 27日午夜,太平洋上夜未眠。 这不能算新华网记者造谣,因为前提是往远了望嘛,多望两天,岂不正常。 接下来, 20000多吨的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如同一叶被扣在"碗底"的扁舟,随着绵延的涌浪高低起伏。 多么生动的描写,真是栩栩如生。 虽然神七尚未发射,但报道已经提前两天把他们送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瞧,报道是这样写的, 这是远望一号船在大海上度过的第27个夜晚。27天来,远望一号船在远离祖国的茫茫大洋上,战风斗浪、风雨兼程,与4艘姊妹船一起在天地间建立起了一条实时、畅通的数据通道,把3名航天员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您读到下面这段报道,您会惭愧,惭愧自己绝对低估了新华网记者的丰富想像力和严谨的创作精神, “一级测量部署!”号令一下,船舱内,各机房数不清的信号灯交相辉映,一排排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着各种数据,上百名科技人员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丝毫变化;船体两侧,一对四米长的减摇鳍减缓缓伸出,使远望号如鲲鹏展翅般支撑在洋面上。 您不叹为观止。 还有, USB雷达机房,全船测控的核心地带。 “5分钟准备!天线指向等待点。” “明白!” 是不是有点象电影剧本的台词? 主操作手周兴国身体紧贴着操作台,轻推操纵杆,甲板上巍峨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到飞船出现的方向。远望号巨大的船体随着涌浪起伏、摇摆,但巨大的天线却始终指向一个方向,紧盯着远方的地平线,纹丝不动。 生动不? “1分钟准备!” “嘀嗒、嘀嗒……”秒钟每次跳动,都使空气更加凝重。 突然,屏幕上一道亮线一晃而过,紧接着一个亮点窜入屏幕。随着周兴国几个干脆漂亮的动作,一个亮点被稳稳地"钉"在屏幕中心。 “长江一号发现目标!” “长江一号双捕完成!” 调度员坚定的报告声,打破了全船的沉寂。此时,比预定捕获目标时间提前了12秒钟。 您想不信都不行,连提前多少秒都摆在这儿了。我猜想,如果北京奥运可以关着门赛,刘翔此次会不会跑出11秒的创世界记录? 不知道下面的报道会不会被哪位剧作家申诉,版权遭到侵犯: “座舱舱总压正常!” “座舱氧分压正常!” 飞船内的一幅幅画面、一行行数据,随着电波飞向遥远的祖国。 “复压阀关,轨道舱已复压至40千帕,报告完毕!”航天员的声音如在耳边,清晰可闻。 “明白!”万里之外,指挥员的声音,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10多分钟后,飞船重新消失在地平线下。热烈的掌声、激动的欢呼声划破夜空,在寂静的太平洋激荡徘徊。 说真的,起初,我怀疑这是不是有人居心不良的恶搞,可是,无论对该页面怎么点击都有内容反应。为了证实三位文章作者的真实身份,我又查看了新华网派往发射一线采访的人员名单,19名记者中果然有他们的名字。不仅如此,在新华网军事频道的一幅题为《新华军事19名特派记者赴前方报道分布图》的文字说明上,就连这三位记者具体派往了何处都标记的清清楚楚,可以说,他们的身份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 今天的新华网在首页“聚焦”的下面位置刊登一篇短文,就25日刊登了一篇“27日的新闻”向网民道歉,标题为:“新华网向网友的致歉信:就误将一篇草拟稿件签发表歉意”。 ---------------------------------------------------------------------------------------------- 太平洋上夜未眠,神七飞船第30圈控测记原文内容为: 新华网远望一号27日电(记者 吴登峰 梅世雄 王玉山)27日午夜,太平洋上夜未眠。 20000多吨的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如同一叶被扣在“碗底”的扁舟,随着绵延的涌浪高低起伏。 这是远望一号船在大海上度过的第27个夜晚。27天来,远望一号船在远离祖国的茫茫大洋上,战风斗浪、风雨兼程,与4艘姊妹船一起在天地间建立起了一条实时、畅通的数据通道,把3名航天员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30分钟后,在太空中飞行30圈的神舟七号飞船将第六次飞抵“远望一号”上空。在10分多钟的时间里,航天员将完成轨道舱复压确认、脱下航天服等动作。 这,是航天员从轨道舱进入返回舱的关键时段之一。 由于飞船绕地球飞行轨迹与地球转动角度相互变化的原因,其他测控站难以在这一时段对飞船实施测控,任务将由远望一号船独立完成。能否在这段时间内实时准确地把对飞船的测量与通信数据传回指控中心,以及把指控中心的遥控指令与数据发送给飞船,关系到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成败。 “一级测量部署!”号令一下,船舱内,各机房数不清的信号灯交相辉映,一排排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着各种数据,上百名科技人员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丝毫变化;船体两侧,一对四米长的减摇鳍减缓缓伸出,使远望号如鲲鹏展翅般支撑在洋面上。 USB雷达机房,全船测控的核心地带。 “5分钟准备!天线指向等待点。” “明白!” 主操作手周兴国身体紧贴着操作台,轻推操纵杆,甲板上巍峨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到飞船出现的方向。远望号巨大的船体随着涌浪起伏、摇摆,但巨大的天线却始终指向一个方向,紧盯着远方的地平线,纹丝不动。 “1分钟准备!” “嘀嗒、嘀嗒……”秒钟每次跳动,都使空气更加凝重。 突然,屏幕上一道亮线一晃而过,紧接着一个亮点窜入屏幕。随着周兴国几个干脆漂亮的动作,一个亮点被稳稳地“钉”在屏幕中心。 “长江一号发现目标!” “长江一号双捕完成!” 调度员坚定的报告声,打破了全船的沉寂。此时,比预定捕获目标时间提前了12秒钟。 “座舱舱总压正常!” “座舱氧分压正常!” 飞船内的一幅幅画面、一行行数据,随着电波飞向遥远的祖国。 “复压阀关,轨道舱已复压至40千帕,报告完毕!”航天员的声音如在耳边,清晰可闻。 “明白!”万里之外,指挥员的声音,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10多分钟后,飞船重新消失在地平线下。热烈的掌声、激动的欢呼声划破夜空,在寂静的太平洋激荡徘徊。 |
|